發布時間:2021-10-27 10:01:28 人氣:232 來源:本站
沼氣工程是以開發利用畜禽糞污、生活垃圾、污水等廢棄物為對象,以獲取能源和治理環境污染為目的,實現農業生態良性循環的農村能源工程技術。
沼氣工程包括厭氧發酵主體及配套工程技術,主要是通過厭氧發酵及相關處理降低糞水有機質含量,達到或接近排放標準并按設計工藝要求產沼氣;沼氣利用產品與設備技術,主要是利用沼氣或直接用于生活用能,或發電、或燒鍋爐、或直接用于生產供暖、或作為化工原料等;沼肥制成液肥和復合肥技術,則主要是通過固液分離,添加必要元素和成份,使沼肥制成液肥或復合肥,供自身使用或銷售。
圖1、沼氣工程建設原理圖
一、建設基本原則
1、 最大程度的廢物資源化原則
資源化利用是農業廢棄物污染防治的核心內容。農業廢棄物是一種有價值的資源,經過處理后可作為燃料、肥料、飼料、工業原料等,具有很大的經濟價值。利用好農業廢棄物資源,不僅可減輕對環境的污染,還可改良土壤理化性狀,提高土壤肥力,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,增加產品競爭力。
2、 清潔化原則
畜禽養殖場污染排放量大,在污染防治上著重于污染減量化原則,即通過生產結構調整及開展清潔生產減少污染物產生量,對環境起到一個清潔作用,從而降低處理難度及處理成本,同時也可使農業廢棄物的肥效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存和處理利用。
3、 無害化原則
農業廢棄物,尤其是畜禽糞便中大量的病原體,會給人畜帶來很多潛在的危害。故在利用之前要進行糞便和污水的無害化處理,使其在利用時不會對牲畜和作物的生長產生不良影響;排放的污水和糞便不會對土地、地下水和地表水產生污染等;污水必須根據國家規定的標準,選擇適宜的處理工藝和技術達標排放。而應用于還田的固體廢棄物需要進行干燥和堆肥處理,達到無害化標準,以防治生物性污染。
4、 生態化原則
根據物質循環、能量流動和生態良性循環基本原理,將種植業與畜牧業、新能源、漁業緊密結合,以農養牧、養漁,以牧、漁促農,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,是解決農業廢棄物污染的主要途徑之一。
1、 地埋式沼氣池
比較常見的沼氣池是傳統地埋式的,地埋式又通過用材不同,有之前比較老的是用磚砌成的,這種優點是造價便宜,缺點是容易漏氣,使用壽命不會很長。
現在地埋式主要是用鋼筋混凝土,這種壽命長,也不容易漏氣,非常有保障,目前在南方比較普遍,北方不適用。
2、 連續攪拌反應器系統(CSTR)
性質:連續攪拌反應器是指帶有攪拌槳的槽式反應器。攪拌的目的在于使物料體系達到均勻狀態,有利于反應的均勻和傳熱。反應過程包括體系中物料的物理和化學的變化,其體系特征的參數包括溫度、壓力、液位及體系組分等。
原理:在一個密閉罐體內完成料液的發酵、沼氣產生的過程。消化器內安裝有攪拌裝置,使發酵原料和微生物出于完全混合狀態。投料方式采用恒溫連續投料或半連續投料運行。新進入的原料由于攪拌作用很快與發酵器內的全部發酵液菌種混合,使發酵底物濃度始終保持相對較低狀態。
設備組成部分:剛性頂的拼裝罐體、攪拌機、正負壓保護器、增溫控溫系統、溢流槽、帶刮板視鏡、透光孔、取樣口。
攪拌方式:頂入攪拌、側攪拌、沼氣攪拌。
使用領域:應用于屠宰廢水,牛、豬、雞等養殖場中畜禽糞便的處理和沼氣生產、發電工程;城市生活污泥等SS較多的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工程。
設備優點:
1) 適應于北方寒冷地區;
2) 高徑比較大,利于厭氧反應,保證產氣量;
3) 頂入式攪拌強度大,特別適用于固體含量較高的物料發酵;
4) 該工藝占地少、成本低,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厭氧反應器之一。
三、沼氣的6種循環利用模式
1、“糧→豬→沼→糧”模式。即用糧食作物秸稈配合飼料喂豬,豬糞尿下池產沼氣,沼氣煮飯點燈,沼肥用于肥田,沼液喂豬。
2、“豬→沼→魚”模式。適合畜牧、水產養殖專業戶。利用沼液和部分畜糞養魚,塘泥返田作肥料,沼氣點燈誘蛾滅蟲喂魚。
3、“雞→豬→沼→菜”模式。即豬圈上建雞舍養雞,雞糞落下來喂豬,豬圈下建沼氣池,沼氣煮食,沼肥返地種菜。此模式適合城鎮附近的農戶,以向城提供鎮商品肉食、蛋品和蔬菜為主。最大的特點是能夠充分利用時間、空間和勞力,實現“以沼促菜、以菜促豬,以豬促沼”的良性循環。
4、“豬→沼→果”模式。適合田少山地多,以栽種經濟作物和果木為主的農戶,即以沼氣為紐帶,連動畜牧業、果業、種植業等相關產業共同發展。豬糞下池產氣,沼氣用于炊具照明,沼液喂豬,沼肥施果樹。
5、“豬→沼→菇”模式。即豬糞下池產氣,沼渣培育食用菌,菌糠肥料下田,沼液喂豬。這種模式適合經濟不發達地區,沼渣經過沼氣池厭氧滅菌處理,沒有糞蟲,用沼渣作培養料,雜菌污染的可能性小。
6、“雞→豬→沼→孵雞”模式。即雞糞喂豬,豬糞下池,沼氣用于孵雞,沼渣飼養蚯蚓,沼液種青飼料,蚯蚓和青飼料再用來喂雞和豬。該模式利用沼氣孵雞,可降低成本,不受煤、油、電不足的制約。